当前的位置是:主页 >> 猎奇资讯

于小龙(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)

2025-02-17

浏览量:

2018年9月13日,武汉机场派出所民警一大早接到了来自银行的报警电话。

报警人宣称有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可能遇到了重大金额诈骗,他们竟然要求将300万人民币转到黑龙江木兰县的一个不知名账户里。

民警要求银行安定两位老人,并立即出警调查情况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等到民警赶到,仔细询问一番后才知:

这个账号是木兰县的官方账户,不仅这次的300万,还有即将到期的700万基金,一共1千万元,两位老人的毕生积蓄,全部要捐出,用于木兰县脱贫

这对老夫妻已至耄耋,衣着极为寒酸,怎么看也不像有着千万身家的人。

但转账存根摆在那里,让人不得不信。

有句话说得对:大隐隐于市。高人要是能被人一眼看穿,那还算什么高人?

这两位老人便是那“隐于市”的高人,他们是大校级的退休干部马旭、颜学庸,参加过解放战争、朝鲜战争,作为军医服役几十年,一生的发明无数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其中那位瘦小的老太太马旭不仅是军医,还是我国史上第一位女空降兵,真正的现实版“花木兰”。


【1】

1933年3月,马旭降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个中医世家。

此时,日军入侵东三省已经两年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东北地区的老百姓们整日东躲西藏。

时间在兵荒马乱中流逝,马旭的父亲不幸死在了一次逃难的路上,幼小的马旭自懂事起便极其厌恶战争。

父亲走后,家中全靠母亲一人撑着。一个女人,处在乱世,身无长物只会唱点大鼓戏。

但靠唱戏挣的两三个钱完全不顶事,两个孩子还是整日挨饿,看着还没有猴崽子身量大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幸好东北人天生热心肠,马旭姐弟全靠乡亲们一人施舍一口饭长到12岁。虽然没有吃饱过,但在那个年代,没有饿死已经是万幸。

直到两年后,黑龙江解放,14岁的小马旭终于吃上了人生中的第一顿饱饭。

在大鼓边长大的马旭,对花木兰、铁梨花等女英雄驰骋沙场的戏文是铭记于心,当她被人民解放军拯救后,参军报国的念头便一直在心头挥散不去。

母亲一开始是不同意的,战场上扛枪的都是男人,马旭一个瘦小的女子去了不就是送命吗?

她舍不得。

但是马旭不怕,她愿意为这个给她一顿饱饭的军队去拼命,木兰县的乡亲们也来劝:“让她去吧,好歹能吃饱饭。”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母亲在马旭的坚持下终于松口,在马旭临走前塞给她一张100元纸币(当时通货膨胀严重,100元相当于1毛),并不舍地叮嘱:

“孩子,逃命去吧,妈可能以后都见不到你了。”

年少的马旭没听出母亲悲伤的画外音,拿着钱疑惑地走出木兰县,怀揣着雄雄野心走向人民军队。

其实,母亲在这时就已经察觉出自己的身体出现了状况,为了不拖累孩子,她将马旭姐弟都送进了解放军部队。

1948年,马旭以卫生员的身份参加辽沈战役,而在她上战场前,母亲就因病去世了,唯一的弟弟也就此失去了联系。

从此,马旭成了“孤儿”,军队成了她唯一的栖息地。


【2】

马旭是吃苦长大的孩子,性情极为坚韧,又受东北彪悍民风的影响,她骨子里也自带一股狠劲儿。

作为年纪较小的卫生员,她完全可以在后方救治伤员,但她不满与此,第一次上战场就敢跟在老军医身后,背着红十字医药箱穿梭在炮火连天的前线。

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,她的药箱被飞来的子弹打穿,敌人冲了过来,马旭没有丝毫犹豫,拾起地上沉重的步枪就大喊着向前冲锋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帽子早就在奔跑中消失不见,卫生员的袖标早就被血浸透,敌人一个个倒下,马旭也多处负伤。

战斗结束后,因马旭在前线拯救伤员、奋勇杀敌,被授予“解放勋章”。

1950年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,马旭没有丝毫犹豫,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人民志愿军,和万千战士一起走过鸭绿江畔,誓死守卫国门安全。

这次,她和黄继光分在一个师,两人一同参加过上甘岭战役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在那一场血战中,黄继光用胸膛挡住机枪的扫射,永远留在了异国青山,而马旭亦是趟过血海翻过尸山,在战场上既救人也杀人。

1952年,面对志愿军的猛烈冲锋,养尊处优的美军见招架不住,便调动了飞机,企图用炮火击垮志愿军的身体和斗志。

美军一共出动了上千架飞机,对志愿军约3.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,倾泻炸弹5000余枚。这个火力密度,已超过世界第二次大战最高水平。

一时间炮火连天,死伤无数,残肢断臂,流血漂橹,哀鸿遍野。

马旭作为卫生员,含着泪踩过战友的尸体,东奔西跑在被炸伤的战士身边,为他们止血包扎。

战况危机时,这个东北小姑娘主动站出来,和战士们一同冲破敌人封锁线,向阵地运送补给和抢救伤员。

多次炮击之后,我方伤亡惨重,士气低迷。为了鼓励垂头丧气的战友们,马旭用歌声给大家加油打气,清新的声线缓解了战士的疲惫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马旭也因此被称为 “军中小百灵”。

这样坚韧鲜活的马旭很快吸引了同一部队的军医颜学庸的注意,俩人在一次次携手合作中心意相通,在混着血与泪的战场上生出纯净的爱之花。

战争胜利后,马旭、颜学庸均被授予“抗美援朝纪念章”“保卫和平纪念章”和“朝鲜政府三等功勋章”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马旭作为表现优秀、思想先进的战场卫生员,回国后直接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。

1956年,马旭以全优的成绩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,和当时还是恋爱对象的颜学庸一起工作。

20岁刚出头的马旭,带着从战场上锻炼来的果敢与冷静,独立完成了多项手术,被称之为“军中一把刀”。


【3】

1962年,经历了10年爱情长跑的马旭、颜学庸在战友们的见证下结婚了。

婚礼办得极其简单,马旭仅用一张红纱巾系在颈间,战友们为他们的宿舍贴上大红喜字,众人热热闹闹吃了一顿饭,这便算“喜结连理”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过了两个月,烈士黄继光所在的部队要组建空降兵。

那时我们只有陆军这个单一兵种,海军空军均是空白,组建空降兵是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。

马旭听到消息,立即向上级报告,要求调入空降兵部队。

师首长接过马旭的资料仔细看了看:身高1.53米、体重39.5公斤、刚结婚未育。

“嘶。。。这个素质不太适合啊!”但转念一想:“军医又不用跳伞,’一把刀’上赶着,那就让她来!”

师首长想简单了,马旭从来不当“花瓶”,她是战场浴血的铿锵玫瑰,来了就是想跳伞!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师首长严厉警告了马旭,让她想都不要想。

但马旭没把他的警告当回事,军队是个拼实力的地方,这一点马旭比谁都清楚。

她开始自己偷着练习:

在空地上挖了个大坑,垫上一层细沙,把椅子叠到桌子上,自制一个简易跳台,每天晚上要跳够500次才会上床休息。

就一直这样练到下一次考核,马旭找机会在师首长和战士们面前“表演”了一次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她从跳台上一跃而下,稳稳地跳在指定区域,比正式训练的士兵们跳得都要精准、专业!

这下师首长没话说了,对马旭,他是真服气!

1962年秋,马旭作为中国史上第一名女跳伞兵正式登机跳伞,并圆满完成任务。

此后20年里,马旭从意气青年跳到沧桑暮年,无论是苍山戈壁还是原林碧波,都少不了这个瘦弱女子矫健的身姿。

马旭服役期间一共跳伞140余次,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——第一个跳伞女兵、跳伞次数最多女兵、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这期间,马旭一直没有生孩子,有人问起时,她就笑着敷衍过去。

其实,在刚刚调入空降兵部队的时候,为了不耽误工作,马旭就下狠心做了绝育手术。

没有了孩子这个后顾之忧,夫妻二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,颜学庸甚至作为军医二入战场。


【4】

20世纪90年代,忙活了大半辈子的马旭终于退休了。

由于没有自己的房子,她和老伴选择搬进武汉退休干部休养所的一处不足30平的破旧小屋。

马旭龟缩在这里继续研究和学习,颜学庸则每日给她做饭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早饭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,保证必需的营养;午饭是青菜面条,青菜是院子里种的;晚饭是蒸土豆。

他们穿的衣服还是部队发的迷彩服,十分结实几年都穿不烂。

床是从宿舍的搬来的硬板床,被子还是当兵时发的,现在一层又一层地叠着盖,黄色的被罩都洗成了白色。

一双15块钱的棉鞋,鞋底已经掉了,老伴说再买双新的,她嫌太贵,用胶水粘上又穿了一年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家里唯一的“奢侈品”是存放研究资料的柜子,据说是花了500块钱“巨款”请木匠打的。
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愤怒,怎么能让两位人民功臣过得这么苦!不给发退休金吗?

当然不是。

她和老伴退休前是副师级干部,退休时以大校军衔离休,这样的两个人怎么可能没有退休金呢?

而且,马旭在军中被称为 “居里夫人”,她为了降低空降兵的受伤概率进行了多年研究。

“充气脚踝”就是马旭在50岁时研制出来的,能使伞兵跳伞着陆时冲击力减半,扭伤情况接近于零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这项发明于1989年获得国家专利,这也是中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专利。此后,马旭又相继发明出“单兵高原供氧背心”等多项科研成果。

马旭手握众多专利,光是专利费就价值百万,更不用说她在发明期间还有论文稿费。

所以说,两位老人并不贫穷,甚至还很富有,但是他们把节俭刻入骨子里。所有的专利费、稿费甚至是退休金,统统被他们存进银行。

他们就是现实版“贫民窟里的千万富翁”。

2018年,马旭从报纸得知家乡木兰县仍旧未摆脱贫困,心忧不已,决定捐出全部积蓄1千万元(700万基金未到期)。对此,老伴颜学庸毫无疑义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此时马旭已经85岁,捐出“棺材本”后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?会不会后悔?

满头银发的马旭老人,带着东北口音爽快地回答:“那有啥后悔的,我存钱就是为了有一天能报恩,这次,既报了国家教育我的恩,也报答了乡亲们当年给我一口饭、送我当兵的恩。”

“而且”,马旭惆怅地望着前方,“我捐这1千万就像亲手将它放到我的母亲手上。”

马旭的每次采访,都离不开“报恩”二字,她的一生也围着这两个字活。我们常说,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,马旭则是用一生和全部来报答对她有恩的家乡和国家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
【5】

毫无争议,马旭是一个“狠人”,与其它片面化狠人不同,马旭的“狠”是对自己:

逼着自己开枪、给自己绝育、要求自己跳伞、带着自己老伴住“小破屋”、捐出自己一生的积蓄、用自己的人生来报恩 . . .

这样的马旭,用“狠”来概括她太狭隘,用“侠”来称谓她更合适。

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,马旭的一生都用于为国家工作,全部的积蓄都献给人民。

“侠骨柔情”,“狠”了一辈子的马旭的终极梦想是“报恩”,心心念念的是当年送行的母亲。

这样心系天下又不失人间温情的马旭,便是当之无愧的“当代侠者”。

一位抗美援朝的女兵:住30平小屋,穿15元破鞋,却一次捐款1000万

如今,88岁的马旭老人还在继续学习,她想考研究生,还想继续为国家奉献,但是日语对她来说有点难,她已经感到力不从心。

时间太无情了,它带走了太多中国的侠客,程开甲、陈创天、林俊德、邓稼先、彭士禄等等,这些曾经为国为民、奉献一生,却至死都不为大众所知的大侠。

英雄终将迟暮,我们也只能祈祷这一天来得晚一些,再晚一些!

但不要忘了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。我们不仅要将先贤们的精神铭记于心,更要担当起中华儿女的责任。

如此,才是我们华夏民族生生不息,经久不灭的法宝。


. END .

【文| 雨晴】

【编辑| 小龙】


关注@鬼谷子思维,更多精彩人物传奇:

他是中国“最穷”的教授,吃猪食睡山洞,却让2万人过上了好日子


为了保命,他娶了100多位小妾,最终活到70岁,后人却投靠了清朝

标签
友情链接